今年以来,芯片价格曾一度暴涨,而之后芯片市场上又出现了降价销售的情景。据央视新闻报道,某款意法半导体芯片作为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2021年市场报价一度上涨至3500元左右一个,2022年从高位下滑至600元左右一个,降价幅度超过80%。另一型号的芯片,在2021年价格维持在200元左右一个,而2022年8月份,售价仅为每个20元左右,只有最高价的十分之一。
另据国融证券研报,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德仪等MCU芯片厂商报价已大幅下滑,意法半导体通用型MCU芯片价格已从3月的70元人民币下调到7月的32元人民币。但是同时,汽车、工业自动化、AI大数据等领域又出现“缺芯”现象。
01最近价格暴跌的芯片主要是哪些?
本次主要出现价格暴跌的芯片,也和之前缺的芯片品种大致重合,主要为MCU,模拟IC,功率类器件,存储类,GPU等,范围比较广。简单总结主要原因:疫情造成的供需失衡,回归正常;大家对未来的增长预期下降,囤货意愿下降,需求下降;虚拟货币暴跌,“挖矿”需求下降。
02这次芯片价格暴跌,预计将持续多久?
如上所述,芯片价格的大趋势符合摩尔定律,一定是向下的。短期暴涨暴跌,主要看产业链的供需关系。但是,考虑到过去将近两年的时间,囤货量的高位,和接下来需求的疲软,这一轮的暴跌,估计要持续一段时间。但具体多久,很难预测。疫情以来,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平常所认为的不可能,也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很多次。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确定,是决定是否可以化危为机的重要能力。
03芯片价格剧烈波动,对谁影响最大?
首先,就是对包工包料的方案商和代工厂影响最大,这些公司在谈订单时,是按照确定的出厂价来签署的,而在价格剧烈波动时,其盈利空间会直接受到冲击;正因如此,许多面向外贸客户的国内公司,就会面临着疫情造成的需求疲软、交货期与运输成本、以及芯片价格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叠加上外汇的波动,经营状况风险很大;一部分主打性价比的终端产品厂商。一些厂商,以低成本取胜,这就意味着终端售价很难随着芯片价格的上涨而提高,这就造成对盈利空间的挤压。不过,我们也可以研究,一些号称硬件利润率不超过一定比例的公司,在面对芯片价格上涨时,他们的应对措施,也可以实际检验,其硬件利润是否真如其所述的那么低。一个健康的盈利水平,无可厚非,对社会经济的良序发展是有利的。
应对芯片价格波动,企业一定要在供应链管理上下功夫,在缺货或价格波动较大时,供应链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是否可以趁机抢占市场、提高盈利能力。
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的是平时的努力,这既包含了正视甲、乙方的关系,遵守契约,也包含了对行业、市场的深刻理解与敏感。更长远地要培育、扶持较为优秀的供应商生态,让风险降到最低。从这一点上,国内企业,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