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1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共有149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
在光电领域,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马於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益春(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专业)当选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罗毅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马於光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马於光
马於光,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围绕“有机聚合物功能材料体系结构(化学、聚集态、电子)—性能(发光、激光、载流子迁移)关系”,发展了多种新概念材料体系、光物理过程的新认知、聚合物合成新方法。
30多年来,马於光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70余篇学术论文,他人引用14500余次,获得10项中国发明专利;2001年获得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6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第一完成人),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8年,第一完成人);2013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6年作为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资助。作为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於光教授为我国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益春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益春
刘益春,男,汉族,1962年12月生,吉林辉南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发光会议(ICL)程委会委员(2020大会主席),国际II-VI族化合物材料会议顾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发光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真空学会常务理事,《InfoMat》副主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全国模范教师;2015年、2019年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刘益春在1985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原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6月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长春物理所)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12月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与意大利都灵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曾在吉林大学化学系、日本九州大学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做博士后,从事纳米电子学材料与器件、微电子介电薄膜材料与MOS器件研究;1988至今在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氧化物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2009年9月至今任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罗毅个人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罗毅
罗毅,198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1990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2年回国并受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年任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997—2012年连续三届担任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现任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
罗毅主要研究化合物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其集成应用技术,包括激光器、LED、光调制器、光探测器,及其在光纤通信、宽带信息感知、半导体照明等领域的应用;发表学术论文367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4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