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美芯晟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芯晟)上交所科创板IPO状态变更为已受理。
美芯晟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模拟及数模混合芯片研发和销售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主要产品为高集成度MCU数字控制SoC电源——无线充电芯片,以及模拟电源——LED照明驱动芯片。
其中,LED照明驱动芯片为主要营收来源。近年来,在LED照明市场良性发展的大背景下,美芯晟也获得了市场的普遍认可。
终端需求广阔,美芯晟业绩持续增长
照明是刚性需求。尽管此前曾因疫情影响了终端需求,且疫情的影响至今仍在持续,但随着疫苗的逐步普及与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复苏,以及全球范围内对节能减排的呼声日益高涨,LED照明将在未来持续渗透。
此外,照明市场对高规格LED产品需求量将进入爬升阶段,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光电研究处LEDinside预估,2022年照明LED市场产值有望达到81.1亿美元,年增9.2%。
另一方面,在未来几年,随着人因健康照明、智慧照明等因素的推动,LED照明市场的规模将继续成长,至2026年预计达到111亿美元,2021~2026年复合成长率为8.4%。
广阔的市场空间是LED照明产业链发展的“沃土”,LED照明驱动芯片的市场容量也随之水涨船高。
特别是在2021年,受疫情、贸易摩擦、通货膨胀等外部因素,以及供给紧张等内部因素的综合影响,LED照明驱动芯片产品量价齐升,相关企业的业绩在2021年表现抢眼。
美芯晟也是如此。根据美芯晟发布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2019年-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5,034.81万元、14,906.70万元及37,202.10万元。
而LED照明驱动系列产品作为美芯晟一大营收来源,其2019年度的营收占比高达98.98%。

到了2021年,LED照明驱动系列产品的营收从2020年度的14,405.43万元增长到29,373.56万元,同比增长103.91%;但随着无线充电系列产品的发展,LED照明驱动系列产品的营收占比反而有所下降。
招股说明书中,美芯晟肯定了LED照明驱动系列产品在公司的地位。其表示,LED照明驱动系列产品“目前仍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公司向其他产品领域拓展的坚实基础”。目前,美芯晟已与昕诺飞、朗德万斯、通士达、木林森照明、佛山照明、雷士照明、三雄极光、立达信、得邦照明、阳光照明、凯耀照明、美智光电等知名照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美芯晟LED照明驱动系列产品收入的主要来源是LED照明驱动芯片,小部分来源于中策后晶圆。其中,LED照明驱动芯片主要包括通用驱动芯片和智能驱动芯片两大类。2019年-2021年度,两类产品的业绩表现如下:

智能驱动芯片在通用驱动芯片基础上增加模组、电源、外接WIFI、蓝牙等智能控制系统或者智能调光模块来等应用实现调光、调色等功能,实现个性化、多元化的光体验场景,是未来主流趋势。报告期内,美芯晟智能驱动芯片实现销售收入3,515.51万元、3,632.77万元和4,675.37万元,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募资10亿,完善产能及产品体系
当下,智慧照明正在加速导入商业照明、居家照明、户外照明和工业照明等应用领域。美芯晟于2014年开始从通用驱动芯片延伸进入智能驱动芯片领域,目前已成为业界少数拥有全系列智能驱动芯片组合,并能够提供全面智能照明解决方案的芯片设计企业之一。据悉,公司的智能驱动芯片在调光电流深度、待机功耗及调光频率范围等指标均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LED智能照明是未来LED照明产品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美芯晟一个重要的布局方向。本次冲刺科创板,美芯晟拟募资10亿,投向LED智能照明驱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无线充电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有线快充芯片研发项目、信号链芯片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美芯晟认为,LED智能照明驱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无线充电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是公司持续优化和迭代创新现有产品的重要措施;有线快充芯片研发项目、信号链芯片研发项目系公司为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现有电源管理类芯片的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将产品线向信号链芯片等领域不断延伸的战略举措。
其中,LED智能照明驱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4,497.18万元,项目将针对下游智能照明系统的应用需求,进一步完善公司LED照明驱动芯片产品线。
美芯晟指出,公司拟通过加大对LED智能照明驱动芯片的研发投入力度,完善数字积分器、数字除法器等模块,并在现有超高工艺的基础上优化产品工艺,实现产品性能的持续提升。同时,LED智能照明驱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将密切跟进LED照明系统市场需求变化及标准更新情况,推动产品满足多样化标准配套要求。
面向未来,美芯晟将致力于持续开发高性能的模拟及数模混合芯片等集成电路产品,持续推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无线充电芯片、LED照明驱动芯片、有线快充芯片、信号链芯片等产品。
同时,美芯晟还将以现有客户资源体系为基础,深化与终端品牌客户的合作关系,在应用终端构成覆盖通信终端、消费类电子、照明应用、智能家居、家电产品、汽车电子,并辐射汽车制造、工业控制等领域的战略布局。